盐城的桥丨守着过去望着未来……

  一座桥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符号。它是建筑、艺术与科技相融的载体。每一座桥,都有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它带动着一方烟火,牵动着游子乡愁。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因为上学、工作离开家乡,你在桥这边,父母在桥那头,那些画面也许会在脑海中记一辈子。

  我市很多乡村、集镇的格局都是以河道为骨架。平常人家的房屋大多依水而建,河岸两侧留出宽一米左右的人行步道,而被河道隔开的两岸居民之间的来往,靠的就是各种桥,几乎每隔百余米就有一座样式简单的桥,这一座座桥勾勒出一道道美丽的乡村风景。下雨的时候,水汽氤氲给水乡带来了诗意。河道上随意搭设的一座并不奇特的小石板桥,带来的是简单而朴素的美。

  万寿桥——又名紫云山桥,位于紫云山寺北侧(刘庄中学内),其为单孔砖石混合平拱桥,桥上36个栏杆分列左右,栏杆及桥上雕刻精美图案近百幅,纹理清晰可辨。万寿桥南北走向跨串场河的支流夹沟,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兴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 – 1620年),桥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对石雕龙头从桥拱两肩探出,口含玉珠,吞云吐雾,四个龙头下有两副石刻对联。东边一副对联是:万福来朝天台有路;胞舆为怀众生普渡。西边一副对联是:山寺云停傍三元而赐福;水流月涌证万象之皆空。

  龙门桥——位于大丰草堰龙溪夹河南端,紧傍串场河,原为石拱桥,为方便盐运交通,快船行驶,就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邑人钱应昌等集改新建,由日本著名工匠山田佐子设计。间以石头、青砖、四门汀结合,具有典型中西合璧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 。

  通圣桥——是西溪建造最早的桥梁之一,为景观最佳的名桥。位于东台西溪泰山护国禅寺门前,横跨晏溪河,南北向,建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俗称“通庙桥”、“庙桥”。系宋代纵联无绞单孔拱形砖桥,宋砖砌造,建筑精细,朴实无华。

  永兴桥——位于盐都古殿堡村,古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943年,为阻止日军汽船的进入,抗日军民将永兴桥拆掉,拆下的材料用于建封河线,后重建。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