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记者从成都市人民政府官网获悉,成都印发《成都市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下称《计划》)。
《计划》提出,到2023年完成全市13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市)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及区划,基本掌握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有效提升隐患发现识别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按照“以搬为主、搬治结合”,分类有序实施搬迁治理,累计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1144处,受威胁人数减少超过1万人(以2020年底数据为基数),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明显降低。通过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探索和应用新理念、新技术,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动态监测、能力建设等,创新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建成城市地质环境综合监测网络,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规范化、现代化、科技化水平,全面提升我市地质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计划》强调,要建立隐患风险识别与管控体系。在地质灾害早期识别方面,强调技术的应用。成都将探索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摄、LiDAR(激光雷达)、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等空天地一体化的现代遥感技术,在成都市范围内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早期识别和变形监测工作。采用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开展全市山区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形成全市地质灾害易发易损区域基础台账。对高风险区域采用LiDAR、InSAR等新技术手段进行技术分析,实现缓变性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指导区域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措施。
除此之外,《计划》还提出实施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探索建立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机制。在风险等级高的区域运用电子围栏、二维码等科技手段,探索建立点面结合“双控”机制,实现隐患点防控和风险区管控有机结合。建立风险管控专职调度员制度,实现汛期全天候、全区域、全过程地质灾害风险管控。
同时,《计划》提出要健全完善监测预警体系,从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加强风险区监测和专业检测、气象风险预警三方面入手。详细来看,成都将充分调动基层防灾力量,利用最先进的现代遥感技术提高全市地质灾害监测水平,并积极推广普适型专业监测设备,更新维护已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监测成果分析运用,提升专业技术支撑能力。《计划》指出要探索建立灾情预警和成功避险激励机制。
在隐患综合整治方面,《计划》提出,要积极推进避险搬迁。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乡村振兴项目,深化、细化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研究,探索将避险搬迁与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奖励等相结合,加大引导力度,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工作积极性和群众搬迁意愿。对威胁50人以上(“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下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攻坚措施,以搬为主;对威胁50人以下的隐患点,全力推进避险搬迁,以销号为主。
其次,要扎实开展工程治理。《计划》表明在治理工程中需要按照轻重缓急有序开展,重点对威胁集镇、学校、聚居点等人口密集区及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且难以实施避险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此外,还需要探索开展“工程治理+”模式。鼓励因地制宜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生态修复、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康养设施建设、综合田园体及市政基础设施打造等综合治理,探索建设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工程。
此外,《计划》还提出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