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被灌婴追击至东城(即安徽定远),陷入重重包围之中。
项羽的落幕,《史记》有几个版本。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乌江边项羽面对“故人”吕马童,说汉王不是以万户换我的人头嘛,干脆送你一份大礼,言罢自刎。另一种说法是,项羽根本没机会跑到乌江,就在东城(离乌江120公里),被杨喜、王翳、吕马童、吕胜、杨武五人“丛戟攒击”而死。
但不管哪一种说法,杨喜、王翳、吕马童、吕胜、杨武五人,因追杀项羽获封诸侯的结论是一致的。其中吕马童封1500户,王翳封1700户,杨武封700户,吕胜封1500户,杨喜封1900户赤泉侯。
不大清楚,为何五人获封差距那么大,最多的杨喜是最少的杨武两倍多。猜测有可能杨喜是这五人的领导,有指挥之功。因为《史记》中有杨喜时为“郎中骑”的字样,不是一般的小兵。
古代因为斩杀重要对方将领,获得封侯的事例很多,五人分享斩杀项羽之功,一千多户的封爵其实一点都不显眼。可是杨喜的1900户封侯,竟然成了杨氏家族的起点,782年后,他的第二十世孙杨坚,宣布建国称帝,改国号为隋。
在杨喜之前,杨氏虽然也算是古老的氏族,可是杨氏来源庞杂,算不上显贵大族。一个家族的兴起,绝不可能一两代人就能打造成功,那么,杨氏是如何从杨喜开始,一步步走上显贵之路的呢?
杨喜封侯那一年是是公元前202年,八年后的汉惠帝元年,杨喜就被夺爵为民,原因不详。好在第二年,汉惠帝又下令复杨喜侯爵。
人说富不过三代,杨喜差点“侯,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富贵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个不详的征兆,预示了杨氏家族的兴旺之路一定不平凡。
果然,赤泉侯仅仅传到杨喜的孙子杨殷,就在“酎金事件”中再次被夺封。“酎金事件”其实是汉武帝故意找茬,以侯爷们向高帝庙献金,成色不足为由,“批量回收”爵位的把戏而已。
其实每位嗣爵的后代都很清楚,继承来的爵位早晚失去,否则皇家的那点土地不够封。收回来的土地,皇帝好再拿它作诱饵,哄骗新人为他卖命。
杨殷的亲家很有名,叫司马迁,司马迁的女儿嫁给了杨殷的儿子杨敞,生子杨忠和杨恽。司马迁的《史记》能得到流传,外孙杨恽功不可没。
杨家没落的时候,杨敞(杨喜的曾孙,杨家第四代)成了关键的转折点。杨敞在汉昭帝时期,因为在支持霍光,废刘贺有功,重新为杨家谋回了爵位。不过这次不叫赤泉侯了,而是安平侯。
安平侯爵位传到杨敞的孙子杨谭(杨家第六代),又出了变故。这次问题出在杨恽身上,杨恽一生怀才不遇,对皇帝口生怨言,结果被人告发,落得身首异处。杨谭受累于叔叔杨恽,被汉宣帝夺爵为民。
自杨喜开始,杨家在西汉三次封爵,三次被夺爵。表面上看,杨家又回到了原点,其实不然,从杨敞开始,杨氏家族已经积累了相当厚的家族势力,所以,杨氏一般以杨敞为第一代祖。
杨谭的儿子杨宝(杨家第七代)是个隐士,西汉末年世道不太平,杨宝甘于隐居做学问,是《尚书》欧阳派的名家。
杨宝的儿子杨震(杨家第八代),又为杨家带来新一轮辉煌。汉安帝时期,年过五旬的杨震出仕做官,一直做到司徒(即丞相)。不过,东汉跟西汉不同,西汉丞相必封侯,东汉丞相不大值钱,所以杨震没有等到封侯机会。
杨震继承了父亲清廉自守的风范,所以他屡屡得罪权贵,晚年不幸遭受排挤,被迫饮鸩自杀。
从杨震开始,杨家子孙累世高官,他的次子杨秉(杨家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