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栏夺命宽度刚好“卡脖子”事故频发是意外还是设计缺陷

  近日,一组“陕西米脂县一孕妇脖颈卡防护栏后死亡”的照片在微信朋友圈和网络热传,让我们既震惊又痛心。近年来,“护栏夺命”的悲剧一次次重演,那么,临沂街头有没有这样的“夺命护栏”?大家对“护栏夺命”是怎么看的?护栏缝隙有没有具体标准?3月31日,沂蒙晚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3月31,沂蒙晚报记者走访了沂蒙路、中丘路、陶然路、沂州路、金雀山路、通达路、蒙山大道、滨河大道等市区主要路段发现,目前,我市交通护栏主要有两种,最为普遍的便是上演过夺命事件的“京式护栏”。

  沂蒙晚报记者实地测量发现,这种“京式护栏”高约1.2米,顶部是一个弧形的“拱门”,两个“拱门”中间缝隙的宽度是7厘米左右,一个成年人的脖子宽度在9至12厘米,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我们成年人的脖子是放不进这个缝隙的,但如果用足够的力气向里挤,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记者尝试了几次,发现脖颈越向下越紧越疼。

  在实地调查中,沂蒙晚报记者发现,除了高度为1.2米的“京式护栏”外,在靠近路口和匝道处,还有部分高度为70厘米的“京式护栏”。

  此外,在中丘路、沂州路、陶然路等路段还采用了高度为90厘米的PVC护栏,这种PVC护栏底部有的是支架底座,有的是水泥底座,相对比较陈旧。

  除了交通护栏,还有一些城市景观护栏,这种护栏大部分是在绿化带周边,高约30厘米,弧形“拱门”之间的距离约12厘米,由于比较矮,遮盖在绿化带下,很难被注意到。

  护栏夺命,大家是怎么看的?当日,沂蒙晚报记者在街头进行了随机采访。有市民认为,护栏夺命这类事件纯属意外,也有市民质疑护栏设计不合理。

  “护栏中间的缝隙可以宽一些,也可以再窄一些,为什么恰好能卡住脖子呢?厂家在设计这种护栏时,是不是忽视了这个安全隐患?国家对护栏的缝隙宽度有没有什么要求和标准呢?”有市民表示,厂家在设计护栏时,应考虑到这种缺陷,并改进。

  也有市民表示,发生这种悲剧,并不能怪罪到平常几乎接触不到的隔离护栏身上,“隔离护栏大都在道路中间,路上车这么多,谁没事往路中间跑呢?”

  市民王先生表示,所谓的“京式护栏”,看上去像个伪命题,“在不防备,不谨慎的情况下,在万中无一的巧合下,任何公用设施都可能造成伤害,甚至致命,商场的楼梯(不是电梯)、柜台的折角、停车场的隔离墩、路灯杆、大门口的石狮子、办公室的门窗,它们都有缺陷吗?难不成怕有人低头看手机撞上路灯杆,就得认定它有缺陷,给它包上一层海绵?”

  沂蒙晚报记者在淘宝上搜索“京式护栏”,共有401件宝贝。据潍坊一家生产护栏的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生产的护栏高度有1.2米、1米和0.7米,至于间隙宽度,该负责人直言没注意,“应该在七八厘米,这个没具体量过。”

  “宽度、高度还有间隙宽度,这些都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制作,材质多为钢筋和铁管,徒手很难掰开。”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家对交通护栏的制作只对材质、钢筋的直径有要求,对护栏缝隙等具体怎么设计没有要求,至于媒体报道的市民脖颈部卡在交通防护栏里是偶然事件,不能说明都是护栏的问题。”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沂蒙晚报记者,目前,市区正在逐步普及“京式护栏”,慢慢淘汰旧式的PVC护栏,“‘京式护栏’高度大多在1.2米,行人很难翻越,可有效防止横穿马路。”

  同时,该业内人士表示,在护栏安装中,他们也充分考虑了安全因素,“1.2米高的‘京式护栏’都是在机动车道中间,正常情况下,没有行人靠近,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