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公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遇到问题翻翻先?

  质量通病的防治就是通过对工序质量的控制,来达到对整个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质量通病进行分析并落实消除质量通病的方法和措施。由于公路工程量大面广,因此其危害性更大,在发生前先预防不是更好嘛?

  路面出现纵向裂缝,严重时裂缝变宽,裂缝向土路肩边缘伸展,裂缝处呈现错台,形成滑裂面。土路基表观不密实。

  (1)填筑路基前,首先,必须疏通路基两侧纵横向排水系统,避免路基受水浸泡。

  特别是地基土为黄土、粘土等细粒土,在干燥状态下(最佳含水量)结构比较强,有较

  强承载能力,一旦受水浸泡,将易形成翻浆或路基沉降,因此做好路基施工前排水畅

  (2)路基旋工必须分层填筑,分层碾压,严禁路改工程中滚填,一般路段压实度不得大于30cm,构造物两侧(桥涵头处理)松铺厚度不得大于20cm。不同性质的土不能混填,同一种土填筑厚度不能小于50cm(两层)。

  (3)路基施工中,按照设计要求首先做好排水工程以及施工场地附近的临时排水设施,以保持路基能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路基顶面做成2%-4%横坡,以便于表面水及时排出。

  一种是路基填方,一种是沟槽回填土,不按规定的虚铺厚度回填。严重者,用挖掘机一次将沟槽填平。

  不能将所铺层厚内的松土全部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如是道路,将造成路基和路面结构沉陷,如果是管道,其胸腔部位便达不到要求的密实度,使胸腔部位的土压力小于管顶土压力小于管顶土压力和地面荷载,可能造成管体破裂。

  施工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对上述危害质量意识不足;项目部在技术交底方面交底不清或质量控制措施不力;施工者有意偷工不顾后果。

  填土中挟带块状物,妨碍土颗料间相互挤紧达不到整体密实效果。另一方面块状物支垫碾轮,产生叠砌现象,使块状物周围留下空隙日后发生深陷。

  不了解较大块状物掺入土中对夯实的不利影响;不愿多运弃土方或杂物;或交底不清,或控制不严格。

  在回填土交底中要向操作者讲明带块状回填的危害,使操作者能自觉遵守;要严格管理,对填土中的大砖块、大混凝土块等要取出,对大于10cm 的硬土块要打碎或取出。

  路基回填土含水量超过压实最佳含水量,碾压过后局部会出现“弹簧”现象,达不到规定的压实度,会影响路面结构层的稳定性,造成路面结构层过早破坏。

  (1)、雨季施工路基时,要采用有效地雨季施工措施。挖方段要在路基边缘两侧设置排水沟;填方段,应及时上土及时碾压,当日成活。遇到雨水浸湿的土,要采取晾晒或换填土质。

  (4)、负责实验人员要在路基施工前对土质含水量进行检测,确保土质达到最佳含水量并为现场施工提供有依据的实验数据。

  (1)由于土基地质差,导致新老路基底部土基因荷载的增加发生沉降。但原路基下的地基因在改造时已基本固结沉降到位并且所增加的荷载远小于新拓宽部分,其沉降量大大小于新拓宽部分地基。

  (3)施工后新老路基出现差异沉降,路基失去稳定,表现为路堤内的破裂面(顶部破裂面在老路范围内)外的土体下沉侧移,将路面拉裂造成纵向开裂。

  (1)市政道路拓宽改造路基是关键,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并承受由路面传递下来的各种荷载,因此,路基的坚实和稳定是保证路面强度与稳定性的重要条件之一。旧路改建工程对路基施工的技术要求高,是因为旧路改建都必须进行加宽和加高及旧路原排水系统的处理。任何施工不当的措施和土方工程的弊病都难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