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20年的时光里,“80后”沈斐的工作核心始终没有离开过公共资源交易。
这是一个于大众而言相对陌生,但又关联切身利益的领域。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药品集中采购等,大量重要资源通过交易实现流动,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初冬时节,走进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的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综合处副处长沈斐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几本保存完好的工作手册。2015年至今,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发展的“大事”均记录在册。
“作为一线工作人员,我经历了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从规则混乱、各自为政,到统一开放、阳光透明的全过程,可以说,也见证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治理升级、质效提升的过程。”沈斐翻开一页页笔记,改革的浪潮从指间奔涌。
公共资源交易事关社会治理、发展安全和经济活力。但在2015年之前,全省公共资源交易还没有统一平台。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施方案》,同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将建设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次年6月30日,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揭牌成立,平台投入运行。
谈起中心刚组建时的情形,沈斐形容为“一天当作十天干”。按照“应进必进”原则,中心协调省直有关部门将各类公共资源交易纳入平台,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等7大类15小类27个交易品类依次全部纳入,河南“应进必进”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业内人士评价,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运行有效解决了原来交易规则混乱、分散交易、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严重等弊端,推动全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初步形成,提升了管理效能,也让大量中小企业得以进入市场,有力释放了发展活力。
改革急速向前。2017年下半年,平台交易实现全程电子化;2019年实现不见面办理;2020年上线年以来在省内外实现远程异地评标……通过一次次改革,企业千里迢迢、拖着一箱箱材料赶来投标的场景不见了,短短数年,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实现了迭代升级。
一项项数据记录改革利好: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立至今,交易金额累计12511.29亿元,增收节资925.32亿元;共为投标企业减少流动资金占用79.9亿元;集中带量采购药品价格平均降幅50%以上,节约医药采购费用515亿元……
身处改革一线的沈斐看得更深更远,“公共资源交易的智慧化、阳光化改革有力推进了统一大市场建设,也助力了河南优化营商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