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津:增了綠景美了人心

  “新津拆圍增綠是民心所向,現在城市更漂亮了,大家的心情也更舒暢了。”市民張全英向記者說到。2022年以來,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認真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以拆除公共區域的違法建筑、拆除改造有礙空間開放的圍牆、增加城市開敞空間的“兩拆一增”工作為重要抓手,扮靚城市街區環境,重塑綠色生態空間,切實回應人民群眾關切,極大地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初夏時節,綠意濃濃。走在成都市新津區的城市街道上,我們隨處可見綠化工人的身影。原來,為了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建設美麗宜居的公園城市,新津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兩拆一增”活動。

  綠色應當成為城市的本底色。將閑置地塊合圍起來,已經不能適應公園城市建設理念。新津區以“多樣性、生態性、協調性、功能性”為景觀塑造理念,因地制宜開展閑置地塊“兩拆一增”工作,對位於新津區岷江大道的大鵬藥業、蠶藥廠家屬區、宏川飼料廠等多處閑置地塊實施了環境品質提升,拆除圍牆450米,增加生態停車位175個,增加綠化面積11000平方米,開敞公共空間18000平方米。現在走過這些地方,看到的不再是圍牆,而是盡收眼底的綠意。

  “這些地方如果有路就好了,那樣的話就可以就近過來散散心。”為了切實回應市民的這一想法,新津區按照“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理念,把群眾的期盼轉化為實際行動,對部分閑置地塊增設人行步道500余米、塑造景觀小品4處,改造過程中充分考慮群眾意願與需求,建設起來之后非常人性化,將無人問津的閑置用地變身為市民津津樂道的休閑打卡地。

  地鐵為城市而建,根本目的是為了方便市民出行,而美觀大方的外觀環境也是影響市民生活的重要部分。近年來,隨著新津區人口不斷增多、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地鐵軌道交通也迅速發展起來,而如何讓地鐵沿線更加美觀、更好融入人們的視野裡,這裡有切實行動。

  花橋街道蔡灣立交橋下,花源街道高鐵橋下,原來的20多米破損圍牆不見了,變成了現在的綠色景觀5000平方米、人行磚道600平方米,公共空間也比原來擴大了5600平方米。現在,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鐵路環境充分融入了城市景觀體系,地鐵沿線優美和諧的生態景觀讓人沉醉。

  地鐵站點及其周邊是人流量較大的地方,行色匆匆的人們,如果看到美觀大方的綠色景觀,心情是否會舒暢很多呢?新津區把地鐵交通站點及周邊環境打造作為重點,對轄區內新平站周邊環境進行全面梳理,對環境品質差、存在撿栽撿種、泥土裸露等現象的地塊實施景觀改造,新增花葉良姜、金絲苔草、金葉菖蒲、台灣二號等綠植1000平方米,開敞公共空間1300平方米,帶來了城市面貌的更新,也提升了市民的出行環境。

  以新津站“TOD+5G”公園城市社區建設為抓手,對片區實施整體打造,實施了智在雲辰節點打造、興普大道景觀提升等兩拆一增點位,將雜亂無章的空地改造為花木景觀,植綠增綠1000平方米,開敞公共空間2500平方米,營造“可進入、可參與、可游玩”的新型消費場景,為城市披上多彩外衣,為城市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學校片區是高知識分子的聚集區。過去,高高的圍牆是高校的一大特點。現在,我們到新津區的高校去看,圍牆不見了,代之的是竹籬等綠化景觀。

  今年以來,新津區持續推進全區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拆圍牆增空間專項行動,聯動成都職業技術學院(花源校區),拆除學院臨街圍牆72米,編織竹籬,植綠增綠365平方米,開敞公共空間900平方米,營造“學區+社區”融合場景,提升城市形象品

留下评论